青年“社交卡顿”现象值得关注 速看料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23-05-09 14:29:09


(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青年“社交卡顿”现象值得关注

青年“社交卡顿”现象值得关注

田曦

中国青年报社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社交卡顿”。这里“社交卡顿”可以简单理解为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不顺畅”,表现为因某些原因而拒绝与他人进行交往、避免参与社交活动的一种倾向,包括社交回避、社交恐惧等倾向。“社交卡顿”既有主动为之,也有被动选择。

部分受访青年主动选择回避社交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一是因为“一大群人的社交”让青年人感到“很费心力”。小到出门前的化妆、服装挑选搭配上的精力、时间消耗,大到对传统社交礼仪的不适应。二是因为一些社交逐渐变味,目的性过强,为年轻人所不喜。再者,线上社交在代替线下社交的同时,也容易导致线上交往倦怠。网络语音或视频聊天等社交手段给青年的交流互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这又反过来促使青年主动回避、回绝现实社交情境。随着即时通信工具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总是容易被即时通信工具所干扰,倦怠情绪使得人们还会产生回避线上社交的冲动。

还有一些“社交卡顿”是被动选择的结果,这种情形的“社交卡顿”并不是因为这部分青年群体本性孤僻,而是囿于一些客观现实被困于社交障碍中。比如,部分青年因为生活圈子小、社交经验不足而对社交抱有恐惧心理。还有的是因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存在自卑心理、缺乏勇气,担心社交失败,因而在感到孤独的时候会选择压抑自己的社交渴望,从而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退缩和回避行为。

社会交往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社会各方和高校教育应该助力青年提升社交能力,让“卡顿”的社交回归本真与顺畅。

首先,全社会应努力培养正向的社交风气。鼓励社交不是让大家“长袖善舞”,在社交礼仪上不应过多强调“仪”而忽略“礼”。要倡导真诚而非虚与委蛇,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既不盛气凌人,亦不卑躬屈膝。其次,高校应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提升社交能力。例如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维度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克服社交恐惧心理;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鼓励他们更多地投入到现实生活和交往中,为青年学生社交提供良好的平台与机会;针对学生在社交过程中出现的社交回避行为、产生的社交苦恼情绪,应做好判断与引导,协助其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心理调适和行为矫正。最后,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学会放平心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校园活动和人际互动之中,不必顶着压力或者戴着“面具”去社交。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关键词:

下一篇: 上海大学4+0招生简章
上一篇: 最后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