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中洲古窑 历史的遗存与见证
来源: 安徽日报
2023-04-20 14:08:47

从南陵往东南方向,过了青弋江,有一片古窑遗址群。面对风雨侵蚀的城砖,岁月磨洗得不再清晰的砖文和残留的苔痕,你能感受到,流逝的时光有着压坍一切的重量,只有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类,终将成为文明和文化最坚固的“承重墙”。


(资料图片)

六百年遗存至今的古窑,流传至今的制砖手艺……都在诉说着这个古村落的往事。走在蜿蜒的山路,六百年前车水马龙的繁华早已湮灭,古窑折射出斑驳的光影,仿佛凝固成静待回放的影片,于是有了时光倒流之感。走在坑洼狭窄、高低不平的山岚间,似乎身体某处的弦被拨动,有一种在静寂中与前人相望相聚的欢喜。进入了今古相接的文化偏乡,过滤了喧嚣,生命的歌吟越发如泣如诉的悠长粗犷,我迷失在古窑的每一寸历史记忆中。

公元1368年,经历了长期战争的朱元璋,娴熟战争攻守要领。为了京师的安全,他在建立明政权后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建窑制砖修筑明都城墙,历时二十载,终于筑成了极具规模的南京明城墙。

当“九十九膛窑,冒一百膛烟”成为中洲古窑的代言词,窑的存在,便不同寻常了。十亩岗,青弋江,水乡的符号点缀着江南的风情。当站在青弋江边的古窑前时,我的内心是有苍凉感的。这些建成于明代的土窑,在历经熊火烈焰的洗礼后,归于平静,就像曲终人散的舞台,咿呀之声远逝,只留下空荡荡、冷清清的舞台。

走进古窑,就是走进一段活着的历史,目光所及,都是我无法揣测的故事章节。没有什么比残缺与荒凉更能勾起文化老去的疼痛,古窑遗址上长满了绿色藤条,破碎的城墙砖块上袒露着青苔,长满荒草的遗址向人们讲述着废弃后的荒凉,一些杂树甚至从馒头窑中窜出,长成一棵棵年轻的树,显示着时光缓缓流淌后的印痕。多少代人在这里老去,多少代人又都已离开,但古窑仍留守在这里,守候着生命中无法割舍的记忆。

“中洲古窑今犹在,不见当年烧窑人。”中洲人把古窑遗址所在的山岚之地叫作“十亩岗”。满上坡的黄色松软的糯泥土最后变成坚硬的城墙砖,这里的记忆一半留在古窑里,一半留在村民口口相传的故事里。大大小小的古窑,散落在半山坡。造型都是那种尖顶的馒头窑,主体圆形,如同一个个馒头,有质感,也有一种古朴雅致之美。许多年来,无论是炉火、伤痕还是植物肆意的绿,这些古窑都静默着一一接纳,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时光。

站在山顶,能看到青弋江边的村庄和环绕四周的土窑群,大大小小的窑洞近百座,有独立的,也有相连的。拱形的窑洞,由一块块砖堆砌而成,没有任何黄沙水泥的参与,只是砖的叠加。那一行行砖错落有致,越往上,越向内合拢,慢慢合拢成有一尖顶的拱形。脑海中会忽然闪现出劳作的窑夫,在窑火的熏染下,眼睛是亮的、牙齿是白的,其他都呈炭黑色。他们就像土坯一样,经历了烈焰火炭的熏烤,在劳动中包裹了一层砖的颜色。

迎着古窑遗址往下,细看之下,发现一条弯弯扭扭的被杂草覆盖的小道,这条仅限一人往返的小道,是当年窑夫们无数次来回挑水的通道。

据资料记载,在古代,烧窑讲究将砖坯按顺序摆放在窑内,然后封住窑口,留一个小窗口,用来察看和测试窑内温度。烧好一窑砖一般需要七八天,古时没有温度计,窑里的温度和湿度全凭借窑工的经验掌握。

古窑遗址群有太多的值得的画面值得留下。中洲,更像一个古老的部落,这里的居民,生活与窑炉纠缠在一起,彼此交融又相互依存。

古窑源于土,却比土坚硬,比土牢固。窑洞内,土坯在烈焰的磨炼下炙热,而窑夫从窑顶的放水口把水淋下。下面火焰熊熊,上面清水淋漓,土坯在水与火、冷与热的双重攻击下,逐渐改变了泥土的本质,变强,变硬。

城墙砖的烧铸过程,泥土经历生死辗转的痛楚,在冰火两重天中成型、升华。精瘦的窑夫低着头,弓着背,双肩承受着重量,双手扶着挑水的担子,把全部精神执着于脚下。水在桶内晃动,人在路上攀爬。一块块铺路砖被窑夫一次次走过,被一步步踩实、踩硬,直至完全嵌入土内,与古窑融为一体。窑夫,长期与窑为伍,与火为朋,与水为伴,修炼出了砖一样的气质,坚强、坚韧。

粗壮的烟囱标注出古窑的高度,飘出的袅袅青烟就是它的延续。风吹向哪,烟就飘向哪。当年这古窑炼制砖瓦,一股股的烟往上翻卷着,向远处翻腾,渐渐变淡,散去。那高起的烟囱就像窑夫的身影,一人守一窑,孤独而寂寞。

土坯在窑洞内,历炼成砖。青灰色的砖,虽然改了泥土的颜色,却依然保留着泥土的沉稳。

在中洲古窑遗址,深厚的人文底蕴,有着一种可以触摸的温度。它们给人的震撼是来自时光深处的那种文化历史呈现,是现代元素无法给予的一种直抵生命的探寻。

古窑遗址,同许多非物质文化一样,也在日月风尘中老去、消逝,窑膛中闪耀的热情的火种再也难见。几百年前热火朝天、肩挑背扛的情景,在历史前进的征程中越走越远。

古窑似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时光蹉跎最无情,再深厚的故土情感,再强烈的兴衰荣辱,都在分秒的滴答声中,瓦解,消失。

古窑,是一段历史的印记,它记录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记载了一个民族不屈的成长史,相信后人一定会善待、保护好它们,让现代人在触摸活生生的文化血脉基因中,在当下与历史建立起直接的联系,汲取营养,让自身更为坚韧、厚实。

(汪宝生,作者单位:安徽省南陵县运山公交公司)

关键词:

下一篇: 别嫌网速慢!北京宽带速度位居全球首位-焦点简讯
上一篇: 最后一页

相关阅读